在悉尼出行,走到了当地的“唐人街”,偶然看到一茶馆的匾额是用“大篆”的字体。怀旧感油然而生。
(资料图片)
开封相国寺匾额▲
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了象形(图画)文字。
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 称为 \"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说起中国的汉字起源,目前还是个未解之谜。
就目前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算是最早出现在3300年前文字,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但是中国的甲骨文以抽象的程度、指事、会意、形声的组合,远远超越了古埃及、古希腊文明的那些具象的图形。似乎汉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初级阶段,直接进入了一种形、神、音、色的更高级阶段。
篆字条幅▲
目前共发现了5000个以上的甲骨文单字,其中可以辨认大约有1700字。从一定程度上讲,同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没有理由落于人后那么多!只是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而已。我曾经和一位日本朋友探讨过这个问题,据他所说日本人和英国人对中国文字的研究得出一个相对一致的观点,那就是:“中国文字历史大约有六千年”,这个结论应该是相对准确的。
接叙前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统一文字的工作交给了李斯。
李斯把当时的文字,重新规划、整理后发明了小篆,有了小篆中国便有了第一次统一的文字。小篆主要是在周宣王时流行的《史籀篇》的基础上,对文字进行简化、增减,发明小篆时并不叫“小篆”,而是叫“秦篆”,小篆是秦之后定名的,为什么定名小篆?何时而定?现在不得而知。
篆字体印章▲
大篆是小篆的上游,也就是说小篆之前的所有文字,广义上都可以称为大篆。
大篆何时有的?据说是夏朝伯益所创,伯益和大禹是一起治水的“同事”,距今将近4000年。中国现今发现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伯益发明的文字,是不是和甲骨文类似,因为没有实物,不好妄加评论。从伯益发明大篆到秦朝李斯发明小篆,大约相隔1600多年,这1600多年的大篆发展史,大约经过几个过程:刻在石头上,刻在玉上,铸在青铜器上,以及“篆”在竹帛上。这个“篆”在古意中,可以指“刻”,也可以指书写的“书”。
画家吴昌硕匾额▲
大篆从朝代上经历了夏、商、周三朝,特别是到了周朝的中后期,各国有各国的文字,各国有各国的读音,这个时候的大篆已经很混乱了,一个字出现了几种、甚至十几种的写法,各国之间的文书,相互看不懂的现象非常普遍。大篆到底有多少个字?有多少种字?因为年代久远,加之秦朝故意销毁和破坏,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了。现在只知道早期的大篆,是刻在石头上或玉上的,如果把甲骨文、青铜器铭文都包括在内,那就是刻在石、玉、龟骨、牛骨和铸在青铜器上的。现在仍保存比较完好的大篆有哪些?主要有石鼓文、青铜器铭文,青铜器铭文也叫金文、吉金文字、钟鼎文,因为青铜器最重要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所以称钟鼎文。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并在市场上流通的那个时代的大篆,除了博物馆里的原件之外,主要是一些拓片,比如石鼓文拓片、散氏盘拓片、毛公鼎拓片、司母戊大方鼎铭文拓片等等。
篆字竹简▲
大篆历史发展变化的几个特点。
大篆随着时代的发展,同样在不断地改变,在改变的过程中,主要呈现出这么几个特点:一是文字变得更多;二是字形有的变得简化,有的变得更复杂;三是逐渐逐渐文字开始相对统一。大约在公元前828年至公元前728年,周宣王命太史编篆了一本《史籀篇》,这本书共有15篇,主要用于儿童识字。古人有人认为是一个叫“籀”(音zhòu)的太史所写,其实这个“籀”并不是指人名,而是指一种“书体”,也就是说,这本书,在之前文字“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然后当作教科书来推广。《史籀篇》的意义就是让更多的学子,学习一种经过官方认可且相对统一的文字,这对今后文字的统一起到尝试性的作用。
史书称《史籀篇》是“籀箸大篆十五篇”,箸:筷子,就是指用像筷子一样的竹条,蘸漆在竹片上写了这本书,《史籀篇》的部分内容现今还可以读到,但周宣王时第一版的《史籀篇》早就荡然无存。据说这本书有3000字左右,现在只剩200多字。有人把《史籀篇》定义为真正的大篆,这样定义也有道理,因为《史籀篇》之后,大篆的写法在官方的推动下不再“百花齐放”,而是有了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但这种现象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强有力的长期执行,因为周宣王是西周时代最后第二个的帝王,他不是秦始皇,既没有强力推进的决心,更没有能够长期执行的土壤。
《史籀篇疏证》▲
简而言之大篆就是这样,有的笔划简单,有的笔划复杂,仿佛和夏、商、周那段历史的发展类似,有社会相对单一平和的时候,也有纷争复杂的时候。历史上谁的大篆写得最好?
说不清,因为大篆主要是刻、铸和“箸写”,而且不留姓名,无法知晓。大篆在现今仍然有许多人在书写,主要群体是书法爱好者和篆刻爱好者,现代人写大篆书法,从严格意义上讲,优劣也不太好判别,因为书写的工具完全变了,过去是刻铸,现在毛笔、宣纸,篆刻印章亦是如此,优良好坏的更多成分看刀功、创意、趣味和金石气息,几乎没有人会较真字写得是不是一定正确、准确。
《七律▪ 咏大篆》——佚名
钟鼎铭文铸字魂,先秦石鼓巧镌存。
殷墟甲骨留占卜,汇总成为大篆根。
临古还需通理解,画沙走笔显乾坤。
藏锋含蓄强其骨,收笔如同屋漏痕。